在欢迎致辞环节,SAE International中国区总经理徐秉良表示,近年来,随着汽车零部件企业加速自动化进程,汽车产业朝着更多元化的路径发展,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智能汽车的转型变革是为数不多的确定趋势,也是进入下一个时代的必由之路。
九州国际董事李家政也在致辞中表示,目前,汽车工业正在经历百年变革,新能源汽车逐渐走向普及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驾驶、车联网、智能座舱、人机交互等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汽车工业随着移动互联的交流,让汽车从传统工具延展为链接家庭、生活、工作的生态圈。本届大会将就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探讨与分享前沿科技与技术应用的创新思路,携手推动中国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发展。
智能驾驶的发展与思考
吉林大学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张玉新表示,现阶段智能驾驶亟需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技术研究,特别是预期功能安全技术。他提出,当前预期功能安全开发面临着诸多挑战,并发出几点疑问,即如何基于目标市场确定合理可接受的安全水平;如何将整车级合理可接受水平有效地分解至系统/组件级;如何提升已知不安全场景的测试验证效率;如何加速挖掘和验证未知不安全场景,加快解决上述问题是行业当务之急。
软件定义汽车加速演进
惠州华阳通用电子有限公司产品规划总监张海军指出,在发展过程中,EE架构逐渐集中化,软件零部件化,部件智能化,而电子后视镜正是在汽车产业这样智能融合过程中,从“幕后”走向“台前”,并将迎来一轮市场热潮。张海军就华阳电子后视镜(CMS)的智能化发展做了全面介绍,华阳根据汽车电子业务发展逻辑判断,传统零部件将实现智能化进阶。结合座舱领域的产品经验,以及考虑到法规的因素,围绕智能化系统进行了全面布局。虽然电子后视镜只是汽车智能化的一个缩影,要实现智能化汽车发展,共建智能化产业,需要整个行业生态共同合作。同时他指出,随着智能化不断提升,域控中央计算平台进一步普及,软硬件的复杂性也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可以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未来这种生态合作将成为必然趋势。
汽车电子的变化日新月异,近年来,汽车行业见证了从“硬件使能汽车”,到“软件使能汽车”,再到“软件定义汽车”的演进。BlackBerry QNX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董渊文介绍,如今汽车的主板控制器包含五大关键技术:硬件芯片、操作系统、中间件、算法和应用以及数据和云。在这五大关键技术当中,除了硬件芯片,其余四个都是软件,占了80%的比重。由此可见,在未来汽车电子电气的演进当中,软件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在四大软件关键技术中,操作系统又扮演着底座的角色。所有的上层建筑都基于操作系统底座来进行建设。因此,我们把操作系统称之为智能汽车核心技术的基石。未来的汽车电子中需要保证每一辆车的车载电子系统不但具备实时性要求,也要具备功能安全和数据安全的保障性。
大变局中迎来新机遇
当前,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集中体现在能源、动力系统、软硬件架构、智能及智能的分布、应用场景及用户体验等方面。“明天”的汽车与传统的汽车相比,将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汽车产业需要什么样的OS?”易特驰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E2E 首席工程师鲍健在大会上发出疑问,他认为软件定义工具为应用程序开发提供了新的“模范”,跨域通过API,将汽车域和IT域结合在一起。未来智能汽车软件架构分为车辆操作系统与硬件。当前,整车操作系统正在迅速成为行业的热门话题,大多数COEM正在开始或已经开始车辆操作系统规划和开发。鲍健推测,继芯片短缺之后,车载操作系统可能成为下一个行业瓶颈,因此,企业和行业一定要抓住未来3-5年这个重要的开发窗口期。
智能汽车成为移动的数据终端,全球范围安全事件频发,车联网已经成为网络攻击的新目标、新焦点,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车联网安全部副主任、检查评估所技术顾问孙娅苹在大会上发表了对于车联网网络与数据安全管理实践与探讨的看法。她指出,车联网产业链全对象、全环节网络数据安全风险交织,跨域互联下的安全风险呈现车联网全产业链的融合交织、泛化延伸态势,网络安全风险隐患突出,攻防对抗不断演进升级,在这一形势下,网络安全防御能力普遍不足,安全工作任重道远。数据泄露滥用事件频发,治理能力与行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对此,国际上已将网络安全纳入法规监管,企业汽车出海还必须满足一些基本条件,相关数据法规的颁布,对车联网数据的安全防范起到了极大的监管作用,未来要加快车联网网络数据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而这也将成为破局关键。
————摘抄自中国汽车报